ENG

黃金周至 破格煥新(林健鋒) – 評論文章

五一黃金周將至,內地旅客出遊氣氛高漲,相信香港能分一杯羹,振興旅遊業。近年,港人北上消費已成風潮,折射出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深度融合,但亦反映香港旅遊業面臨挑戰。香港需要以破格思維,將「自由港」的靈活性轉化為獨特魅力,在旅遊市場上突圍而出。

香港擁有別具一格的底色,即國際視野與市井文化的交織,從廟街夜市的鑊氣煙火到中環摩天輪的維港夜景,從鵝頸橋「打小人」的民俗活力到電車穿梭百年街景的悠然節奏,皆是無可替代的深度遊體驗。

香港應以創意為針、以文化為線,縫合傳統與創新,織出一張驚艷的文旅網絡。我們要用新招式推廣新景點,港府要加快步伐,發展新興旅遊模式,海島遊、生態遊、古蹟遊等潛力巨大,百花齊放,為香港旅遊業加入新血,並有系統地推出加以配套作協助,讓遊客探索香港自然和文化瑰寶。

旅遊業的關鍵在於「體驗」,好客之道要升級,服務質素至關重要。因「小紅書」爆紅的西貢東壩成內地客熱點,卻因交通配套惹起爭議,更出現的士坐地起價的亂象;美國網紅IShowSpeed訪港直播引發混亂,更警示流量反噬風險。當社交媒體能「捧紅」景點,同時亦能「毀譽」形象。這是香港旅遊管理上的短板。

要維護「好客之都」的美譽,必須於細節入手。首先便利措施是關鍵,應加強交通配套,優化電子支付平台等。其次,要做好人潮管理,可透過預約或分時段入場,疏導人流,避免影響遊客體驗。另外,政府要和業界做好把關者的角色,保證從業員的服務質素,確保遊客有賓至如歸的體驗。

香港旅遊的突圍之道,不在景點堆砌,而在生態重構。「美食天堂」、「購物天堂」都是香港的金字招牌,但隨着全球消費模式轉變,單單靠購物和美食難以留住旅客腳步。未來,香港應另覓新出路,結合文化、藝術、美食、購物、綠色旅遊等元素,打造多元化的旅遊生態。

港府在去年12月發布《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當中詳細羅列各項策略方針。五一黃金周或是香港旅遊業檢驗成果的時刻,一回生兩回熟,相信「香港故事」的新篇章將會在遊客心中展開。

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