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落實「職學聯通」 建創科人才庫(陳祖恒) – 評論文章

行政長官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廣納百川,在眾多範疇積極務實地回應社會各界的所需所求,其中在吸納人才方面着墨甚多,可望紓緩本港「人才荒」的燃眉之急。為達成國家「十四五」規劃賦予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使命,以及在「北部都會區」等大計下,應付創科結合工業發展的龐大需求,當局除了向外「搶人才」,對內亦須進一步針對性地培育創科和工業人才,透過提升職業專才教育地位、推動校企合作,落實「職學聯通」,為香港建構一流的創科工業人才庫。

在現行教育制度下,中學生在文憑試後可報讀學士、副學士或高級文憑等課程;然而,一些有潛質成為創科或先進工業技術人員的學生,未必具備入讀大學資格,而具備入讀大學資格的學生,亦可能因傳統大學課程所限,於畢業後未能完全掌握行業實際所需的專業知識或技能。

設應用科學大學 強化職專教育

因此,在傳統大學以外,政府應增撥資源予教授行業專業知識及實用技能的職專教育,提升其地位、豐富課程內涵,並推動院校與企業加強合作,以填補目前制度上的不足。現時職專教育已涵蓋文憑至應用學士學位程度的課程,但其認受性始終未如傳統大學課程,筆者認為可參考內地及其他國家的做法,透過設立應用科學大學,強化職專教育的地位及內涵,為本港培育更多發展創科或產業升級所需的專門技術人才。

事實上,職專教育與傳統學術教育並行發展,早已是國內外的大趨勢。在內地,近年不但有數百間傳統大學被選為試點,轉為着重教導學生實用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應用科學大學,比鄰的深圳亦專門設立了一所公立應用科學大學–深圳技術大學。該校走「校企結合、產教融合」的辦學新路,目標是成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十分值得香港借鏡。

至於其他國家,例如人口只有幾百萬的芬蘭和瑞士,亦分別已設有24間和9間應用科學大學,當中大部分都是由政府資助,並得到商界大力支持。

為保持競爭力,香港亦有必要盡快設立由政府資助的應用科學大學。當局可先把職業訓練局轄下的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升格為應用科學大學,使職專教育地位與傳統學術途徑看齊,同時加強與企業合作,加大力度推動及提升職專教育,吸引更多學生報讀,滿足香港技術員的人力需求。

另一方面,同屬職訓局轄下的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多年來一直是孕育技術專才重地,課程相當具質素,而且大部分高級文憑畢業生就業率及工資均頗理想,倘若能夠進一步提升學院形象,與時並進,將增加課程對家長和學生的吸引力,同時有助爭取工商界給予支持。

兩招革新IVE 提升專業形象

就着革新和重塑IVE形象,筆者有以下建議:首先,可考慮設立一所專門提供創科和資訊科技相關課程的新學院,把IVE旗下有關課程納入其中,提升院校的專業形象,以及加強課程的宣傳。據筆者所知,不少大型企業一直有意支持香港培訓技術專才,當中更包括內地的科技龍頭,前提是提高課程認受性,確保院校能為業界提供充足、合適的人才;設立專門學院將增加企業為學生提供更多資助、實習及就業機會的誘因,讓企業更有信心,所投放的資源會用得其所。

此外,這所新學院亦可考慮採取更靈活的收生準則,例如文憑試成績只佔評分的50%,另外50%考慮學生在中學時參與的科技相關活動、作業、校外課程等,並可按需要調整佔分比重,如此一來可避免一些有潛質但在文憑試部分科目失手的學生,錯過投身創科或資訊科技產業的機會,同時能鼓勵對科技有興趣的學生,在高中時多花時間鑽研這方面的知識,讓他們入讀新學院時不是「白紙一張」。

院校與產業攜手合作推動職專教育,培育多元人才,是香港發展高增值科技產業及傳統產業「再工業化」的重要一環。正如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特區政府在「搶人才」以外,必須加緊「育人才」,方能讓香港做好國際創科中心的角色,貢獻國家所需。

原文刊於 : 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39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