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宣布對全球185個國家和地區加徵所謂「對等關稅」,其中中國進口商品的累計關稅率高達104%,而印尼、越南、柬埔寨等香港廠商海外廠房所在的國家,亦被加徵32%至49%的關稅,美國關稅霸凌將破壞正常商業活動及貿易往來,令全球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再添陰霾。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提出從七方面加大力量應對貿易戰,包括透過金管局協調銀行界為企業資金周轉、透過出口信用保險局為企業提供出口信用保險支援等措施,有助企業和廠商在貿易戰中站穩陣腳。長遠來說,香港的產業要繼續升級轉型,開拓海內外市場,進一步減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事實上,美國加徵關稅絕對是損己害人的「七傷拳」。根據政府數據,過去10年,美國對香港的貿易順差達2715億美元,是其全球貿易夥伴中最高,可見美方做法不僅是損人不利己,更是罔顧香港在「一國兩制」下享有單獨關稅區地位的事實,將「美國優先」凌駕於國際規則之上,違反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是典型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經濟霸凌行徑。
美消費者為貿易戰「埋單」
過去數十年,全球經濟和貿易一體化程度不斷提高,美國企業將低增值生產工序,遷移到內地、越南、印尼、柬埔寨等生產成本較低的國家和地區,再將產品運回美國銷售,美國民眾因此長年享有低通脹率及高購買力。如今大幅加徵關稅,美國作為已發展國家,租金、工資等生產成本遠高於東盟等海外國家和地區,已不可能將低增值生產工序重置回國,只能依賴國際貿易。
美國發起關稅戰不單衝擊環球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和效率,更會令當地日用品和商品價格大幅上升,最終由美國消費者為貿易戰「埋單」,受損害的只會是當地民眾。
美國的關稅措施破壞了數十年來各國努力建立、以行之有效的國際規則為基礎的環球政經秩序和多邊貿易體系,香港業界和廠商也不能幸免,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長年透過互利共贏的多邊貿易體系,締造繁榮穩定的自由市場和產業發展。美方作出的關稅霸凌行為,香港工商界和廠商可謂首當其衝。以紡織業界為例,很多廠商都在內地和東盟國家設廠,將貨品銷售至歐美市場,隨着近年中美貿易摩擦,不少廠商都採取「中國+1」策略,並積極開拓內地及「一帶一路」市場,但今次加關稅牽連甚廣,連寄往美國小型包裹的關稅豁免都被取消,連跨境電商發展也被波及。
在關稅戰下,各行業的商會和協會應從不同渠道,與業界持份者接觸和溝通,了解他們所面對的難處,向業界提供最新市場資訊,並團結一致向相關政策局及相應國家單位反映關注,上下攜手應對市場轉變,與業界攜手「站穩陣腳」。
筆者作為紡織業界代表,已馬上聯繫業界,了解持份者對加關稅的顧慮和關注,並為業界舉行兩場線上座談會,邀請熟悉全球關稅及貿易合規的國際專家,以業界角度分析加徵關稅的最新情況,超過200名業界持份者參與。
短期而言,筆者和業界樂見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宣布特區政府會從七方面加大力量應對美國濫施關稅,急業界所急,並希望政府繼續密切因應事態發展,緊守和優化支援企業、尤其是支援中小企的措施,例如在企業融資貸款方面,企業或會因加關稅而影響生意部署和資金流,期望政府可與銀行業界緊密溝通,不要在嚴峻時刻「落雨收遮」。而在出口信用保險方面,海外訂單也會因加關稅而影響「出貨」,恐怕有美國進口商因加關稅而要求提早和延後交付。筆者建議,信保局可因應市場發展,及時為香港出口商提供更具彈性和相應的支援措施,包括提供開拓新興市場的諮詢服務。
據報越南等多個國家就所謂「對等關稅」,與美方尋求談判,也有國家或會透過購入飛機、醫療設備等美國商品,減低對美方的貿易順差,以期美方降低稅率,全球貿易情況將會隨時出現變化。就此,筆者與業界會因應國家和特區政府就關稅戰的應對措施,作出配合和相應調整,更團結、更齊心,共同應對關稅戰衝擊。
長遠而言,紡織業界等傳統優勢產業,需要積極主動升級轉型。第一,香港要加強發展品牌和開拓市場,減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積極把握國家「雙循環」和「一帶一路」機遇,開拓龐大的內銷市場,以至東盟、中東、中亞等新興市場,並積極透過新銷售手法,例如跨境電商、直播帶貨、併船出海,提升品牌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第二,本港要繼續結合創新科技,推動行業「高智綠」轉型,從智能化生產、新物料和技術應用研發、高端科技應用等層面,引領行業朝向高增值和提升競爭力的方向發展。
發揮自身優勢對接國家戰略
第三,香港要繼續發揮自身國際化和「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積極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其中內地有很多具質素和潛力的企業、尤其中小企,他們希望「走出去」,將技術和品牌擴展至更多海外,尤其是「一帶一路」市場。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要繼續以國際化優勢、國際應用場景,擔當內地企業「出海」首選平台,以香港所長為國家發展和企業「增值」,提升國家及香港產業鏈的競爭力。
總言之,美方濫施關稅行為,嚴重破壞正常國際經貿秩序,嚴重損害多邊貿易體制。在關稅戰下,特區政府要與工商界攜手,協助各行業站穩陣腳,穩守企業的資金鏈和支援措施,齊心一致應對美國的霸凌行為。
刊於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