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車北上意義非凡 自駕遊開商旅機遇(黃進達) – 評論文章
為香港回歸祖國26周年誌喜,「港車北上」政策於7月1日正式落地實施,首架香港單牌私家車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駛入廣東,這一幕意義非凡,特首李家超說:「它開啟了香港融入國家大局的新階段。」筆者認為,除象徵意義之外,「港車北上」便利香港居民前往內地體驗和了解國情、分享國家發展紅利、增強國家認同感,將會更有效促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為香港回歸祖國26周年誌喜,「港車北上」政策於7月1日正式落地實施,首架香港單牌私家車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駛入廣東,這一幕意義非凡,特首李家超說:「它開啟了香港融入國家大局的新階段。」筆者認為,除象徵意義之外,「港車北上」便利香港居民前往內地體驗和了解國情、分享國家發展紅利、增強國家認同感,將會更有效促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香港總商會近日公布「人才短缺調查2023」顯示,近200間受訪企業超過7成正為人手不足而發愁,其中8成的缺才問題持續逾一年。全社會熱議的輸入外勞問題,有人認為應該要保障香港市民的優先權益,筆者亦同意予以適當維護,但同時認為守成倒不如開拓。理性地看本年度黃金周入境的狀態,與及復活節黃金檔期出境人次也未見全面恢復,外遊印花稅收入也不及疫情前的一半。加上,在客量、消費總量、接待質素等各方面情況條分縷晰,香港與旅遊相關的行業,明顯並未回復到全盛時期的狀態。旅遊界復蘇之路仍長,全方面出現人手短缺的情況同時出現在酒店業、餐飲業、零售業,講的不只「缺人」,更是「缺人才」。
勞福局長孫玉菡去年就任後不久,已在立法會上陳述香港勞動人口預計會減少的情況,表示政府將在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前提下,容許輸入勞工,紓緩個別行業或工種的人手短缺。一年以來,社會大眾最主要的討論不乏「外人搶飯碗」。不過,討論再烈都無法漠視已知事實:香港過去幾年流失逾10萬人力,可預見個別行業未來幾年勞動力需求持續。面對全球都在進行的人才爭奪,城際之間以批次計算的人才吸納與流失,直接影響城市創收與社經發展。香港正值由治及興的關鍵發展期,筆者認為,此時此刻必須直面事實,為了發展必須適度輸入外勞,把社經基礎打好。
疫後訪港旅客增長勢頭強勁,但人力資源短缺成為本港旅遊業面臨的最大阻礙。雖然,特區政府日前宣布透過特別計劃方式,為旅遊相關的航空業及客車運輸業輸入外勞,但忽視酒店房務員、旅行社操作人員等同樣亟需補充的旅遊業相關勞工。經民聯旅遊事務委員會今日發布「改善旅遊業人力資源」建議書,就旅遊業界人力資源規劃提出五大建議,包括推出專為旅遊業而設的輸入勞工計劃,協助旅行社、酒店等相關行業解決人手短缺問題,以重建整個旅遊產業鏈的接待能力。
相較2018年「五一黃金周」訪港旅客數量的394.1萬人次,相信香港要回到這個頂峰數字還需要一段時間和努力,畢竟經歷了黑暴和疫情的衝擊,內地遊客數量大幅下降,最高佔比78%訪港旅客總量的內地旅客幾乎斷流,致令香港的旅遊業一直幾近冰封。終在本年初兩地取消入境隔離及核酸檢驗,並復辦內地赴港簽注,香港旅遊業終於在後疫情時期迎來曙光,相信不少人會以到臨的「五一黃金周」作為觀察指標。
旅遊業當然非常希望內地旅客於五一期間重來香港,相關行業對此亦摩拳擦掌。疫情前後對比,特別以未經黑暴與疫情洗禮、2018年「五一黃金週」訪港旅客數量的394.1萬人次,預期以本年度「五一」訪港內地旅客人數與之相較,未必能夠回到這個頂峰數字。三年業界的冰封狀態,要完全回氣相信還需要一段時間和努力,加上在這幾年之間整體環境的變化頗大,內地旅遊城市亦投入不少資源參與競爭,香港旅業需要分析內外部環境因素,重新認識這個闊別三年的內地旅客大市場。
全城熱話的「立食」兩餸飯事件,惹起公眾對於訪港平價團的高度關注。有指以往營運內地團團餐「餐費相宜」,令平價團只能以「圍皮」方式要旅客體驗;另一邊指有年長團友因要食藥,要求提早進餐,全團食兩餸飯是出於人道考量。不論如何,是次立食事件觀感上感覺負面是不爭事實,而旅行團過度集中於某一社區,長期對當區居民帶來民生影響,是疫情前已延宕至今的問題,尾大不掉。
勝利閉幕的全國兩會可謂萬眾觸目,當中對香港的發展有着重要的正面影響,最直接的影響莫過於強化香港在國家邁步向前的進程中的角色和作用,並着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建設香港國際航空樞紐等,可以幫助香港擴大內地市場,拓展發展空間,促進香港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國務院總理李強指出三個對香港的「全力支持」,表示「有祖國作堅強後盾、有『一國兩制』的制度保障,香港的地位和作用只會加強,不會削弱。」
要認識國情,要對中國歷史有最深刻的體悟,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親身到中華大地走走看看。通關後 ,旅遊業界陸續恢復正常的出團安排,2月17日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聯同青年發展委員會發出文件,推出「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和「國際青年交流資助計劃」,資助非政府機構舉辦到內地及海外的青年交流項目,意味着香港教育界可以通過遊學交流的方式,增廣學生見聞。
財政司司長發表的《預算案》普遍得到市民歡聲,其中延續陳茂波司長於去屆政府任期時,派發電子消費券提振經濟促進消費,簡單直接,最受坊間大眾歡迎。其他為市民減負的紓困措施,比如免稅、免差餉,對於整體社會重拾經濟活力,可預期有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