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推動片區有序發展 建築規約宜引入靈活安排(龍漢標) – 評論文章

特區政府為積極推動北都發展,推出多項提速、提效的政策與構思,展現出破局思維與靈活手法。當中包括多項精簡審批與行政程序的措施,令片區開發可以加速完成,亦將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內若干原址換地的申請期限,推遲9個月至今年12月31日,以便土地業權人與政府在換地申請上,有更多時間商討。發展局近日更提出了「按實補價」的構思,提升片區開發對發展商的吸引力。這種種靈活政策和措施都是受業界歡迎的。

片區開發提速 平衡投資與回報是關鍵(龍漢標) – 評論文章

片區開發招標在即,各項工程將陸續展開,提速、提效落成片區,是特區政府當前的首要工作。按照政府預期的計劃,去年施政報告公布於未來5年,北都區將有6萬房屋單位落成。另外,三個片區的「基線情景」財務上可行,能於十年或更短時間完成發展。

停車場面積豁免盼全面寬免 以減成本提效(龍漢標) – 評論文章

特區政府於2011年推行「可持續建築設計指引」,當中降低了停車場的整體總樓面面積寬免水平,停車場只有在建於地底及有條件配備電動車輛充電裝置的情況下,方可獲100%的總樓面面積寬免。政府原意是鼓勵興建更多地下停車場,以減低對環境及景觀的影響。

「北都」全速推進 商界靈活迎新機遇(龍漢標) – 評論文章

在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強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表示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北部都會區(下稱:北都)作為香港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不僅推動本港經濟轉型,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更為港商帶來前所未有之機遇,關鍵在於如何掌握創新思維,靈活應對新形勢。

北都區發展如箭在弦 優化換地程序可達雙贏(龍漢標) – 評論文章

北都區的片區開發如箭在弦,特區政府強調必須提速、提效,加快片區發展,這亦是社會各界的共識。片區面積龐大,涉及大量原址換地申請和政府收地的程序。筆者就此議題在3月19日的立法會會議上作出口頭質詢,發展局局長回覆指,政府分別於2019及2024年在北都區首個進入建造階段的新發展區古洞北/粉嶺北,合共收回2,498幅私人土地,涉及總面積達178公頃,補償金額高達312億元。足見這一大片且數量眾多的土地回收過程是否順暢,將關繫到北都區發展所需的時間。

北都區開發提速 建築審批宜統一窗口處理(龍漢標) – 評論文章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表示特區政府會積極推動大灣區「組裝合成」建築的優勢互補,亦會研究香港與廣東省開展灣區建築標準的策略性研究。兩地的建築標準若能逐步統一,這對香港建築業和整體發展絕對是一樁好事。「組裝合成」建築技術在香港已漸趨普遍和成熟,建築的組裝配件大多在灣區工廠生產線中預製好,然後運送到香港的建築地盤進行組裝,就如砌積木一樣,將組件組裝建成大廈。「組裝合成」建築方法,既可以縮短建築時間,亦可以降低建造成本。

停止推售商業用地 發揮靈活促進者思維(龍漢標) – 評論文章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表示,香港特區政府來年將不會推售商業用地,同時考慮將部分商業用地改劃作住宅用途。從這政策可以看到財爺實事求是,尊重市場的態度。現時香港商業樓宇供應充裕,若政府繼續推售商業用地的話,相信市場的承接力不大。

長短兼顧 預算案有助提升香港定位與路向(龍漢標) – 評論文章

政府剛發表的財政預算案,提出多項提振香港經濟發展的策略,包括鞏固公共財政資源的政策與理念、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措施、長遠的土地房屋政策、推動高新科技產業的競爭力、吸引外資和專才計劃等等。這系列的政策,提升並重塑香港的定位與路向。

鬆綁內地專才來港置業 讓人才落地生根(龍漢標) – 評論文章

香港是一個開放型的經濟體,猶如一塊強力的磁石,吸引世界各地的專才,這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優勢。更重要的是,香港不單止要匯聚人才,更要留住他們。要令專才留港發展,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要讓他們在港落地生根,在香港置業。當他們有安穩的生活、房屋資產,自然會生出歸屬感,繼續留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