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香港跌進民粹泥沼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我期望即將發表的《施政報告》,既有短期的紓困措施,也有長遠的經濟發展藍圖。經民聯早前就《施政報告》向特首提交二百多項建議,主要圍繞九項重點,包括擴大中產比例、培育青年、加強支援中小企,促進金融發展等,我希望政府能夠認真考慮。
我期望即將發表的《施政報告》,既有短期的紓困措施,也有長遠的經濟發展藍圖。經民聯早前就《施政報告》向特首提交二百多項建議,主要圍繞九項重點,包括擴大中產比例、培育青年、加強支援中小企,促進金融發展等,我希望政府能夠認真考慮。
香港經濟民生聯盟今日(11月13日)與行政長官梁振英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會面,並以「推動社會向上流動」作為主軸,提出超過二百項建議,重點包括擴大中產比例、鼓勵創意、提升技能、加強競爭和綠色基建等,為未來創造更多和更佳的發展機遇。
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經濟發展委員會」將檢討產業發展策略和政策,實踐「做多做闊」的施政方針,令產業得以更多元化。我十分認同特首的方向,香港人頭腦靈活,充滿創意,在傳統支柱產業之外,年輕人更希望可嘗試更新的事物,去走新的路,百花齊放的經濟才是最具活力。
主席,特首梁振英先生的首份施政報告,以市民最關注的房屋問題為主調,表明要從土地供應入手解決現有問題。就此,我相信大部分市民均表歡迎。
代理主席,這數天我坐在這裏,聽到很多議員批評前任曾特首。是否所有曾特首做的事情也是錯的呢? 是否所有曾特首做的事情,也令你們如此厭倦,要在這裏批評他呢? 甚至有很多建制派議員也在批評他。
行政長官的《2013年施政報告》嘗試繪畫出香港未來的城市規劃藍圖,在短、中期增加房屋土地供應方面,提出十項措施;至於長遠增加土地供應,則包括落實新界東北等新發展區、在維港以外適度填海、開拓岩洞和地下空間的發展等,我基本上是支持的。
首先回應一下陳偉業議員剛才提到,我曾指香港殖民地政府當年是採用“摸着石頭過河”的政策理念。在彭定康年代,我當然不是當時的立法局議員,但我1985年在大學修讀政治及行政學系三年級時,曾拜讀前立法局主席黃宏發先生一篇文章,他在文章中形容當時的殖民地政府的公共政策是“摸着石頭過河”,相信這說法亦已被很多人廣泛引用。
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在他任內發表的首份施政報告中,試圖描繪他未來五年的治港藍圖,強調「促進經濟發展是政府的首要目標」,對這點,我是認同的。
主席, “摸着石頭過河”是殖民地政府的一個治港方針,回歸至今已經15年,我們希望政府千萬不要“摸着石頭不過河”。今天討論施政報告,當中有些政策是過往前數屆政府遺留給現屆政府的炸彈,包括房屋、教育和人口等。
代理主席,特首在施政報告內以處理經濟發展為先的方向, 香港經濟民生聯盟(“經民聯”)是表示認同的。正如他在發表施政報告後多次提及,由於香港需要較高速和持續的經濟發展,才會有能力及資源解決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