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施政報告」致謝議案 環節2:房屋、基建、規劃及發展 – 發言 (盧偉國)
行政長官的《2013年施政報告》嘗試繪畫出香港未來的城市規劃藍圖,在短、中期增加房屋土地供應方面,提出十項措施;至於長遠增加土地供應,則包括落實新界東北等新發展區、在維港以外適度填海、開拓岩洞和地下空間的發展等,我基本上是支持的。
行政長官的《2013年施政報告》嘗試繪畫出香港未來的城市規劃藍圖,在短、中期增加房屋土地供應方面,提出十項措施;至於長遠增加土地供應,則包括落實新界東北等新發展區、在維港以外適度填海、開拓岩洞和地下空間的發展等,我基本上是支持的。
首先回應一下陳偉業議員剛才提到,我曾指香港殖民地政府當年是採用“摸着石頭過河”的政策理念。在彭定康年代,我當然不是當時的立法局議員,但我1985年在大學修讀政治及行政學系三年級時,曾拜讀前立法局主席黃宏發先生一篇文章,他在文章中形容當時的殖民地政府的公共政策是“摸着石頭過河”,相信這說法亦已被很多人廣泛引用。
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在他任內發表的首份施政報告中,試圖描繪他未來五年的治港藍圖,強調「促進經濟發展是政府的首要目標」,對這點,我是認同的。
主席, “摸着石頭過河”是殖民地政府的一個治港方針,回歸至今已經15年,我們希望政府千萬不要“摸着石頭不過河”。今天討論施政報告,當中有些政策是過往前數屆政府遺留給現屆政府的炸彈,包括房屋、教育和人口等。
代理主席,特首在施政報告內以處理經濟發展為先的方向, 香港經濟民生聯盟(“經民聯”)是表示認同的。正如他在發表施政報告後多次提及,由於香港需要較高速和持續的經濟發展,才會有能力及資源解決社會問題
主席,特首梁振英先生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儘管在房屋、扶貧、政制等領域都未能盡如人意,有很多需要改善的空間,但從經濟發展方面而言, 我認為整體是可以接受的。
代理主席,居安思危及處事要有憂患意識的道理,很多人都會明白。事實上,歷來不少政府高層都不時把這些至理名言宣之於口,予人施政穩妥務實的感覺。
早前有報章報導,有內地中介公司教唆配偶為非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內地孕婦(俗稱雙非孕婦),以來港就讀大學為理由申請入境,在取得香港居民身份證後便申請休學,然後以港人身分留港產子。
政府可否告知本會,於二○○二年至二○一一年期間,每年由私營機構分別在涉及申請(i)修改土地契約、(ii)換地和(iii)以私人協約方式批地的用地上進行的工程計劃所建造的住宅單位數目為何?
立法會上星期辯論「幫助中產」的議案,連我在內發言的議員有三十多位,足見這是個大家十分關注的議題。其間同事們針對稅務、置業、租金、醫療、子女教育開支等各方面闡述,促請當局推出更多支援中產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