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招」助中小企 暫解燃眉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周三出爐,面對外圍經濟不穩,以及出口市場持續疲弱,我很高興,政府推出「六招」支援中小企,並為企業推出兩項合共三十一億元的紓困措施,令中小企能夠暫舒一口氣。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周三出爐,面對外圍經濟不穩,以及出口市場持續疲弱,我很高興,政府推出「六招」支援中小企,並為企業推出兩項合共三十一億元的紓困措施,令中小企能夠暫舒一口氣。
在新的《預算案》中提及要進一步促進香港金融服務業,包括發展資產管理、開展私募基金和發展人民幣債券巿場、進一步放寬「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制度(QDII)、以及盡快落實下一階段擴大「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的安排等等,旨在為金融服務業打造一個更美好的前景。方向是正確,只可惜有點「遠水不能救近火」的感覺。
有受禁拖影響漁民向本人投訴,指漁農自然護理署及其他相關政府部門組成的工作小組審批特惠津貼期間,評估漁民是否屬於「非主要依賴香港水域為其拖網捕魚作業的區域」類別時所採用的準則並不清晰,而政府委任處理申請上訴個案的「漁民特惠津貼上訴委員會」的成員組合亦不合理。
爭取民主的手段可以有很多種,惟有在法律框架下進行,才能令談判回到理性。但鼓動別人犯法,癱瘓中環及警署等,只會導致市民反感,討厭民主,並使談判破裂,最終使香港與中央陷入至少五年的冰封期,令普選更加遙遙無期。
沙士對社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甚至延續至今:像改變了香港政治生態的「七. 一」遊行、今天人們熱烈討論應否檢討的「自由行」政策,以及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所謂「中港矛盾」論等,其實直接間接、或多或少都是沙士的產物。
自一九九七年回歸以來,香港的政制發展經歷了不少爭拗,每一步都可謂舉步維艱。直到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出決定,訂下普選時間表。鑑於落實普選的時間表得來不易,希望特區政府按照《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會的相關決定,務實、妥善地處理好這個問題。
回歸後的十多年間,政改舉步維艱,常常陷入僵局。最近,更出現了所謂「癱瘓中環」,繼而「癱瘓警署」,犧牲香港經濟正常運作,令上班一族及警隊無法正常運作等激進計畫,以逼令中央及逼使可以正常上班的中環一族不能正常工作,逼令別人去贊同泛民提出的政改方案。
回歸後的十多年間,政改舉步維艱,常常陷入僵局,其實來來去去關乎一個字,「信」也。說白了,就是香港怕被中央「跣」,中央又怕被「民主派」或者一些派別提出的方案「跣」。
多年來在資方、勞方、管方和政府的推動下,香港建造業的職業安全水平本已有大幅改進,但近期地盤嚴重意外不降反升,其中涉及高空工作的死亡意外更令人痛心。正如原議案指出,本港未來有更多的大型工程展開,因此,探討保障職業安全和提升地盤工業安全的水平,是十分及時和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