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不宜針頭削鐵 更應投資未來(黃進達) – 評論文章

本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所引起的公眾討論,可能是近年熱度最高的一次。過去數年,筆者對於《財政預算案》的回應中,觀察到司長在財政壓力下都力圖為香港在逆周期中突圍,惟至今份的預算案中卻感覺一種有志難伸的掣肘。筆者明白,在香港本地因素、在周邊地區的競爭乃至國際形勢的變化中,「睇餸食飯」是一種保守合理的公共財政管理形式。在開源節流的主調下,預算案中不少細節都呈現出簷前取水、收得一滴是一滴的的觀感,但個別政策互相影響下,社會大眾或對預算案的收益感到困惑。

務實理財克服挑戰 投資未來強化發展(盧偉國) – 評論文章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特區政府在目前艱難的財政環境下,難免要作出艱難的決定。今次財政預算案提出發債支持基建發展、深化北部都會區建設、積極招商引資,又將100元印花稅的適用範圍擴至400萬元或以下的物業,減輕市民置業負擔等等。總體而言,預算案設法做到務實理財,克服挑戰,投資未來,強化發展。

支援生產線升級 打造新經濟增長點(吳永嘉) – 評論文章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26日出爐,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封面選用湖水藍色,象徵着未來發展藍海中的無限潛力。千億財赤加上國際政局不穩,我們必須更審慎理財、更精準投資,開闢新增長點,方能走出困局,奔向藍海。今年立法會首次大會上,筆者動議「加速推進河套香港園區發展,打造新經濟增長點」,促請政府擘畫全方位藍圖,推出更多配套設施,扶助產業發展,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獲得《預算案》正面回應。

長短兼顧 預算案有助提升香港定位與路向(龍漢標) – 評論文章

政府剛發表的財政預算案,提出多項提振香港經濟發展的策略,包括鞏固公共財政資源的政策與理念、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措施、長遠的土地房屋政策、推動高新科技產業的競爭力、吸引外資和專才計劃等等。這系列的政策,提升並重塑香港的定位與路向。

塑造新動能克服挑戰 提速發展惠民生(盧偉國) – 評論文章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公布新一份預算案。面對外圍不明朗環境和財赤,本港經濟復甦未如預期,社會各界期待特區政府以前瞻務實思維,克服財赤挑戰,更重要的是,加大資源和力度發展經濟、提振消費、激活股市樓市,並且投資未來,穩步有序推展各項基建工程,以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塑造新動能,全力惠民生。

務實理財 投資未來 辦好「時裝薈」帶動文創產業化(陳祖恒) – 評論文章

財政預算案積極接納經民聯及紡織業界的數十項建議,以敢於破局和改革的作風,致力做到務實理財、投資未來,以不同板斧提升政府資源運用效率,在赤字下為長遠經濟及產業發展注入「活水」,顧及到不同階層的福祉和長遠發展需要,非常贊同和支持。相信預算案可帶領香港經濟,把握香港的高度國際化和內聯外通優勢,在發展藍海中能繼續乘風破浪。

港澳大灣區法治協同新突破(梁美芬) – 評論文章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日前聯合發布《關於充分發揮仲裁職能作用 服務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跨境商事爭議解決領域實現了重大制度創新。作為長期關注區域法治建設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筆者欣喜看到自己在2023年時正式向全國人大代表會提出有關大灣區的「共享香港法治品牌」建議中,提到關於「賦予市場主體選擇域外法律適用的權利」,在這次的《意見》中得到了實質性的回應。

發揮香港優勢助力未來產業發展(林建岳) – 評論文章

未來產業是指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處於產業化初期,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產業。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下,具顛覆性的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未來產業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重點布局的戰略領域。在去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要「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未來產業的國際化發展,承載著無限的潛力與機遇。

推工業旅遊 注經濟活力(林健鋒) – 評論文章

過去一年,香港旅遊業逐漸回暖,旅客數字顯著提升,市道也隨之回復熱鬧。隨着疫情緩解,香港重新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遊客,特別是來自內地的旅客,為本地經濟注入新活力。旅發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訪港旅客約4500萬人次,按年升30%,凸顯旅遊業復甦勢頭。隨着各種文化活動和節慶接連上畫,街道、商場和餐廳再次充滿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