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帶動青年向上流動?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要改善就業條件,首先必須不斷裝備自己,累積經驗,因為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不容否認,部分行業存在僧多粥少的情況,升職加薪並不容易,大企業有否提
供適當的培訓幫助年輕人?政府又應如何加大力度幫助他們走出困局?
要改善就業條件,首先必須不斷裝備自己,累積經驗,因為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不容否認,部分行業存在僧多粥少的情況,升職加薪並不容易,大企業有否提
供適當的培訓幫助年輕人?政府又應如何加大力度幫助他們走出困局?
現階段,政府並未提出政改諮詢的時間表及具體方案。我認為,如果現時便斷定政府將來會上演一場「假普選」、將會拋出一個不合乎民主程序的方案,因此現在開始便要與政府抗爭,這想法未免太過武斷,不利雙方建立互信。
政府因應早前出現的奶粉荒問題,匆忙於本月1日推出修訂《2012年進出口(一般)(修訂)規例》,嚴限攜帶奶粉出境的數量,違例者一經定罪,可被罰款50萬元及監禁兩年。有關措施,在議會內外,以至遠至北京,都引發了一場小風波。
深水埗作為一個新舊並存的社區,居住密度擠逼、發展不平衡的情況早已是顯而易見。早於○九年中政府首次提出在上述「六號地盤」興建公屋群時,本人已指出,「西九四小龍」本身已是地區土地規劃失調的產物:四個私人屋苑緊靠在一起,發展密度已高得不合理。
眾所周知,自從股票巿場2002 年4 月取消了最低佣金制之後,巿場的競爭愈趨激烈,加上去年股票巿場成交低迷,全年每日平均成交金額才538億元,較前年下跌了23%,不少經紀以至證券行,均生意慘淡。加上大行加入割喉式競爭,令到中小券商的日子可謂如度日如年,更觸發了一輪中小型證券行的結業潮。
北京「兩會」正在召開,來自香港的全國政協委員,就多個港人關注的問題提出意見,而兩地融合,就是其中一個重點。隨着兩地交往頻密,兩地居民有摩擦,是很正常的現象。香港回歸以後,內地人也好,香港人也好,都是一家人,應該以最大的包容、最開放的態度來處理。
早前,農曆新年快到臨之際,本港鬧出了奶粉荒問題,為人父母要為初生子女食用的奶粉四出張羅,好不徬徨。政府為了急巿民所急,匆忙祭出修訂《二○一二年進出口(一般)(修訂)規例》,嚴限攜帶奶粉出境的數量,違例者一經定罪,可被罰款五十萬元及監禁兩年。新例一出,令人覺得政府有點藥石亂投,反而激發新一輪的中港矛盾。
二○一三年《施政報告》公布後,引發不少討論。《施政報告》嘗試繪畫香港未來的城市規劃藍圖,在短、中期增加房屋土地供應方面,提出十項措施;至於長遠增加土地供應,則包括落實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在維港以外適度填海、開拓岩洞和地下空間的發展等。但這份藍圖卻欠缺配套的長遠基建規劃,令人失望。
中國和歐美各國的實體經濟目前仍深受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未能完全復元,有關後遺症仍不時浮現。這場前所未見的金融災難,其中一個教訓是:金融發展應該為實體
經濟服務,金融業不該自我膨脹、自我循環,脫離實體經濟。
水是生命之源,萬物離不開水。俗語說:「水為財」,水也是市民安居樂業的經濟基礎。對政府而言,水就是財政資源,剛剛公布的《財政預算案》在「庫房水浸」的大背景下推出,不少輿論認為,財爺做了「守財佬」,筆者認為財爺是做了「抽水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