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經濟 投資未來(林健鋒) – 評論文章
新年前夕,習近平主席發表了2025年新年賀詞,除了一如既往地提到會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也講到國家扎實推動高品質發展,縱深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新年前夕,習近平主席發表了2025年新年賀詞,除了一如既往地提到會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也講到國家扎實推動高品質發展,縱深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首屆「香港時裝薈」於去年11月底至12月初圓滿舉行,既是香港紡織製衣業界一大重要里程碑,象徵香港時裝邁向世界重要的一步,更是彰顯香港作為亞洲的國際紡織時裝樞紐之時尚及文旅盛事。隨着行政長官在新一份施政報告宣布把「時裝薈」發展為年度盛事,打造香港成為亞洲時裝設計中心,筆者期望恆常化的「時裝薈」能透過深化跨界別和產業之間的互動,辦得更國際化和盛事化,並透過業界的實際行動,助港帶來更大經濟效益,壯大本港作為亞洲的國際紡織時裝樞紐地位。
每當提及政府和發展商進行溝通、諮詢,社會上總會有一種聲音:是否「官商勾結」?香港是奉行市場經濟的,市場經濟的一個特色,就是政府不是萬能的,政府在某些施政層面上,總需要借助市場力量,所以政府跟市場業者溝通是必不可少的。
不經不覺第七屆區議會的任期已過去一年。作為「重塑區議會」後的第一屆區議會,本屆區議會與過往歷屆區議會的分別還是十分明顯的,其中各區區議會都新設了提振地區經濟專責工作小組,這亦是本屆區議會的新嘗試。過往區議會鮮有涉及地區經濟,但在香港進入「由治及興」的新時代,各區區議會確應發揮其潛能,為香港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香港正處於由治及興的關鍵時期,必須守正創新,致力發掘新的經濟增長點,立法會近日通過一項議案,為特區政府出謀獻策,促請當局盡快制訂「人工智能+」策略,以促進人工智能的開發和應用,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人工智能及數據產業發展樞紐。
聖誕節來到,香港的街頭巷尾充滿濃厚的節日氣氛。今年聖誕,內地旅客來港人數顯著回升。根據入境處數據,上周六(21日),已有近17萬內地旅客訪港,顯示香港旅遊復甦開始見到曙光。然而,我們不能僅依賴自然增長,還需主動進取,活用節慶契機,進一步推動本地旅遊經濟。
香港走出疫情穩步復常,離不開各行各業打工仔努力為社會打拼。根據勞工及福利局在11月發布的「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中顯示,本地勞動市場短缺約5萬人,部分勞工密集行業如建造業、城市運作、住宿及餐飲業、零售業、旅遊業和創科產業的短缺尤其明顯。勞動力不足的結果不單窒礙經濟發展,市民的日常生活,民生環境最終也必然受損。
十二月的香港,盛事接連不斷,從月初的「Pokémon GO City Safari」全城捉精靈、熊貓快閃展覽,到聖誕節的冬日維港水上煙火,這些活動為香港帶來了人氣與財氣。然而,根據特區政府公布的資料,2004年全年及2025年上半年,共有超過330項盛事在港舉行,平均每兩天就有一項活動。如此頻繁,難免讓公眾產生「盛事疲勞」的感覺。但其實何謂盛事?對大眾而言,盛事要具國際性,能吸引旅客,促進經濟,並且提升香港形象。因此舉行盛事,應重質不重量,貴精不貴多,政府必須善用資源,集中資助有真正吸金能力的矚目盛事在港舉行,才不會招致社會非議,或令市民感到失望。
香港人力資源錯配問題存在已久,2005年施政報告已指出,本港人力資源錯配,惟其時未掌握相關數據。2015年,時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更表示,本港人力資源錯配問題愈趨明顯,不利經濟持續和多元發展。
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澳門,對澳門和香港都提出了殷切期許,希望港澳互相學習借鑒,共同改革創新,實現更大作為、謀劃更好發展,開創更光明的前景。他在出席慶祝澳門回歸25周年大會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香港、澳門回歸以來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繼續推進「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需要把握好以下四條,包括:要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要維護高水平安全,推動高質量發展;要發揮獨特優勢,強化內聯外通;要弘揚核心價值,促進包容和諧,傳承愛國愛港、愛國愛澳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