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特朗普以關稅作為武器,意圖逼令多個國家和地區接受美國的一套利益分配,而且朝令夕改,引發環球市場動盪。關稅戰難免對做美國生意為主的出口商及製造商帶來衝擊,一方面,政府要採取積極措施支援受影響港商;另一方面,港商必須加快變陣,尋求貿易多元化的出路。
現在是香港企業的艱難時期,部分出口商被美國入口商要求分擔關稅成本,更有客戶落單後遲遲不肯收貨和找數,港商既無收入,又要應付租金、薪金及強積金供款等開支,資金周轉出現前所未見的困難。因此,我日前聯同多名工商界議員約見金管局及銀行高層,促請金管局採取特別措施,例如延長「還息不還本」及允許企業延期還款等,以協助企業渡過難關。
我亦促請政府「急商界所急」,出招支援受影響企業,包括通過出口信用保險局,延長及放寬付貨前保險,以及降低新興市場的保費等,我樂見信保局昨日推出三項相關措施,為出口商提供更全面保障。
香港人靈活多變,不少港商近年積極開拓東盟及中東等新興市場,分散市場風險。今次關稅戰更激發了港商減少對美國市場依賴的決心,並加快轉型研發及銷售高增值產品,如智能硬件、醫療及護理產品等,以提高產品定價權。
另一邊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美國的霸凌行為造就了歐洲、南美等地的企業更願意來香港做生意,希望找到可靠的亞洲合作夥伴。畢竟香港是自由港,亦實施零關稅,的確是一個好選擇。因此我們要用好「一國兩制」及國際化優勢,強化與有關國家及地區的經貿關係,開拓多元市場;特區政府亦要把握北部都會區等發展契機,以積極的土地、稅務等政策,迎來四方客。
4月是展覽業旺季,本月底舉行的香港時尚家品及家紡展、禮品及贈品展、香港時裝節等,深受世界各地買家歡迎,港商可趁機加強推廣及拓展客源,並善用貿發局等渠道,借助各地電商平台,深耕新興市場,拓展電商業務。
關稅戰無可避免會衝擊香港經濟,但面對無理打壓,港人絕不妥協,同時支持國家以強硬態度回應美國的霸凌行為。在此關鍵時刻,政府及商界應攜手合作,穩住貿易環境及供應鏈,強化香港內聯外通的角色,加強香港的國際競爭力。
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