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於3月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註1),在119個金融中心當中,香港再度蟬聯季軍(總評分760)。紐約以769分繼續摘冠,倫敦以762分排第二,新加坡則以750分排第四。
香港能繼續穩居全球第三、亞太第一,反映出在國家支持下,特區政府和各界善用一國兩制優勢,積極招商引資,持續保持國際競爭力。不少朋友笑說,香港只要再加把勁,說不定排名很快變成「紐港倫」。筆者也認為並非不可能,但要「超英趕美」,我們還要認真審視短板、針對改進、提速發展。
參看最新GFCI競爭力五大指標,紐約取得「大滿貫」;香港在「人力資本」、「基礎設施」和「金融業發展水平」3項取得第二名,「營商環境」和「聲譽」則排在倫敦之後。單計「局數」,香港比倫敦還「多勝一局」,但總得分卻稍微落後。我們有必要在「營商環境」和「聲譽」多下工夫。
有評論認為香港法治體制穩健、經貿高度自由,若能持續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營商環境」定能更上一層樓。然而歐美金融市場發展歷史悠久、主導國際市場多年,香港欲進一步提高「聲譽」(名氣),確實有點難度。
幸好,由中國領軍的新經濟引擎全速推進,全球大格局呈現「東升西降」。筆者深信只要香港乘着東風,絕對有能力、有機會突圍而上。
做大做強專業服務
細看GFCI競爭力次級指標,香港也有3項居首,分別是「投資管理」、「保險業」和「融資」;惟有幾項排位較低,其中「金融市場交易」排第六,「金融科技」和「專業服務」均排第七。值得留意的是,新加坡在「專業服務」排第一,拋離香港。至於「金融科技」,雖然紐約和倫敦分別排第一及第二,但新加坡也位列第三。
香港擁有多元化專業服務,要進一步提升國際形象,離不開創新產業、增強投資吸引力。我們要更大膽引入創新工具和科技,開拓更多元化金融產品。
經民聯早前召開「落實兩會精神,塑造香港新動能」記者會,倡議強化香港雙向貿易投資功能,向內地及海外企業提供各種跨境業務,並為港資和外資製造業到內地發展,提供金融安排、保險、法律等高質量服務,做大做強「國際專業服務中心」。
四大建議激活市場
今年港股開局良好,有利帶動整體經濟穩中求進。我們應抓緊契機激活股市,加大力度吸引投資。筆者提出4項建議。
(1)壯大人民幣資金池,促進本港人民幣離岸業務擴容增量:增加人民幣計價股票產品的選擇和成交量,包括容許在港上市的本地股票以人民幣計算,吸引更多資產管理業務來港發展。
(2)加強推廣,吸引中概股及新興市場企業來港上市:對有意從美國退市的中概股,應主動爭取優先選擇回流香港上市;同時多到中東、東盟地區推介港股市場優勢。
(3)適度放寬上市監管和限制:廢除、修訂不合時宜及過於複雜的監管條例和程序;簡化上市流程和縮短審批時間,減低上市及相關費用;借鑑降低「特專科企」上市門檻的經驗(註2),把措施擴展至不同產業和領域。
(4)推動股市改革,下調股票印花稅:加快落實完善新股定價機制、檢討股票買賣單位安排,增加股票市場流動性;建議下調股票印花稅,由0.1%減至0.05%,刺激交投。
最後,筆者提醒一句:香港爭取更高排名,必須加快優化有關措施,皆因倫敦和其他競爭對手也不斷求進。
註1: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由英國商業智庫Z/Yen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共同發布,每半年一次。
註2:聯交所於2023年3月31日起在《主板上市規則》新增為特專科技公司提供新上市途徑,指定5個行業為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硬件及軟件、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新食品及農業技術。
(刊於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