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自從2025年1月起,對於住宅物業推行累進差餉制度,住宅全年應課差餉租值若超過55萬,高出之部分由過去統一的5%,逐級增加至最高12%。政府主要的出發點是為庫房帶來額外的稅項收入,以助每年的財政預算於數年內能達至收支平衡為主要目標。
然而,相關措施的實際效益卻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反而會動搖香港簡單稅制的「金漆招牌」,亦未免與促進經濟增長之目標出現背道而馳的情況,政府應該慎思實際得失,以防因小失大。
慎防因小失大
從政府整體財政收入的角度來看,累進差餉的貢獻甚微。按政府估算,每年累進差餉收入約8.2億,僅佔2025/26財政年度整體差餉預算收入362億的2.3%,更僅相當於政府預算總收入6594億的0.12%。
差餉向來並非政府主要收入來源,過去數年只佔庫房總收入約3%至6%,如今卻為微不足道的額外收入,徒增加香港整體稅制的繁複性,會否得不償失,實在是值得反思。
此外,累進差餉或會導致豪宅市場氣氛受壓,拖累土地拍賣以及印花稅收入。2025/26年度,物業及股票印花稅收入預期達676億,地價收入預期達210億。只要樓市氣氛稍有波動,整體印花稅、地價等收入亦可能少收數十億,輕易抵銷8億的累進差餉收入。反之,若樓市能夠平穩發展,賣地及印花稅收入自然亦會穩步增長,政府又何必拘泥於這8億的額外收入?
累進差餉貢獻微
香港向來奉行簡單的低稅率制度,差餉以往維持單一稅率,計算既簡單而且直接。新制度實施後,行政程序將會變得更為複雜。況且,受新制度影響之住宅物業,僅佔整體約2%,為此小比例物業大費周章,實在未見必要。
雖然香港的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以累進方式徵收,但這些稅項以收入為基礎;而差餉則以物業租值為本,兩者性質亦有分別。累進差餉此例一開,等同於開創資產累進稅之先例,對於業主,尤其是自住或退休人士,將會構成壓力。
試想想,部分退休長者於早年置業作自住用途,單位物業的價值將隨着時間過去而上升,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卻需要承擔更高的稅率,實在並非妥善之舉。
動搖簡單稅制優勢
從投資者的角度去看,累進差餉將會增加收租物業如豪宅單位持有成本,壓縮租金回報率,或導致資產價值下跌,有礙投資者入市意欲,連帶將會影響整體樓市氣氛。
政府去年在《財政預算案》中提出,為樓市全面「撤辣」,回歸自由市場原則,促進樓市健康及平穩發展。如今累進差餉一旦推行的話,卻反其道而行之,將動搖整體市場信心,未免與恢復經濟增長之政策初衷,出現南轅北轍的情況。
更令市場憂慮的是,此制度若推行之後,將為日後擴大累進差餉徵收範圍,甚至調升差餉稅率埋下伏筆。簡單低稅制屬於香港的「金漆招牌」,亦是維繫國際競爭力之重要關鍵所在。一旦此優勢被削弱的話,國際投資者來港或會出現卻步情況,甚至到其他地區作投資,對於政府推出的吸引專才來港政策,亦會因此而令部分人才流入情況,同時亦受到影響,此舉實在是難以彌補。
低稅制乃香港「金漆招牌」
因此,政府務必再三慎重考量,僅為每年8億元的額外稅項收入,是否值得冒着動搖本港維持已久的簡單稅制根基之風險?筆者建議,政府深入評估累進差餉制度實施後之市場反應,以及整體財政效益的情況,再適時作出檢討。
事實上,畢竟樓市若能持續平穩地發展,是維繫市場信心穩固的其中重要一環,如此才真正對於香港有利,並可作長遠經濟發展,亦是政府庫房收入持續增長的重要根本之道。
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