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穩住陣腳 化危為機(林健鋒) – 評論文章

美國近來頻頻揮舞關稅大棒,但這套策略本質上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從藥品原料、晶片到礦產資源,美國企業和消費者高度依賴中國供應鏈。若強行切斷貿易,美國社會連日常經濟運轉都有極大影響。數據顯示,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稅中,超過90%成本最終由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埋單」。連美國前財長耶倫都直言,這種政策猶如「自殘」,受苦的終究是普通老百姓。

面對美國打壓,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韌性。最新數據顯示,首季GDP增長5.4%,工業生產、消費等指標全線超預期,尤其是被稱為「新三樣」的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產品出口爆發式增長,取代傳統家電、服裝成為外貿新引擎。這背後是國家推動製造業升級、科技創新的成果。香港作為國家對外窗口,既要應對外部衝擊,更需把握機遇,在風浪中穩住方向。

關稅戰下,香港企業最忌自亂陣腳。與其被動承受壓力,不如主動開拓新局。例如,不少廠商將部分生產線轉移至東南亞,同時在內地設立研發中心,既降低關稅成本,又保住技術優勢;也有企業借助大灣區政策,與深圳、東莞合作開發智能製造,從「低端代工」轉向「高端定制」。

但中小企業資源有限,單打獨鬥難成事。此時政府支援至關重要,首要是救命錢不能斷,現行「還息不還本」計劃年底到期,應立即延長12個月,並擴大中小企貸款擔保範圍,讓企業有喘息空間。

此外,應簡化出口信用保險申請流程,加快審批速度,讓企業更易獲得風險保障。長遠而言,政府需加大對跨境電商、綠色金融等新興領域的投入,例如擴充「BUD專項基金」至「一帶一路」全線國家,為企業出海鋪路搭橋。

關稅戰凸顯多邊合作的重要性。香港作為自由港與國際金融中心,需堅守法治、自由開放的制度優勢,同時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一方面,發揮「超級聯繫人」功能,吸引外資以香港為跳板進入內地;另一方面,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離岸穩定幣。國家安全是繁榮根基,經濟安全亦需未雨綢繆。香港工商界只要用好「一國兩制」優勢,香港必能在變局中彰顯獨特價值。

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