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樂見政府以靈活思維達成北都區換地協議(龍漢標) – 評論文章

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日前完成首宗原址換地協議,為北部都會區整體進程邁出重要一步。筆者樂見政府展現出靈活思維,聆聽業界聲音和因應市場需要,將原址換地的商討期限延長數周,以便與業權人就項目細節作出充分磋商,最終成功達成換地協議。這次換地成功不僅為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注入動力,亦反映出政府與市場攜手合作、共創多贏的積極取向。

事實上,筆者曾多次建議政府在換地申請的時限上應更具彈性,其原因是換地申請一如所有商業磋商,必然經過討價還價的過程,要硬性設立死線完成是無助達成協議的。今次政府從善如流,接納筆者建議,不單令北都區的發展可以提速,亦可充分釋放土地資源的潛力,更為政府庫房帶來進賬,有助降低財政赤字,實屬多贏局面!

反映政府共創多贏積極取向

當前政府正處理區內其餘五宗原址換地申請,其中四宗涉及市中心的商業用地。筆者期望政府能延續以靈活政策和促進者的思維,積極與土地業權人繼續磋商而達成換地安排,令北都區整體發展更進一步。

除了換地商討時限,筆者亦一直倡議政府在片區發展中引入「白色規劃」,打破傳統土地用途規限,讓發展商可以根據當時的經濟環境和市場需求作出靈活的土地用途規劃,從而衍生更具創意、更多元化的社區共融模式,以回應未來經濟轉型的需要。

土地用途及建築規約冀增彈性

另一方面,要推動片區整體活化與靈活發展,建築規約(Building Covenant)亦是政府需積極審視的一項關鍵政策。現時政府在換地或批地條款中都訂有建築規約,要求業權人在特定年期內完成項目建設。但對於北都區這樣大型,且涉及長期投資的發展項目而言,建築規約的制度有必要因時制宜作出調整。

因為片區發展的時間長,到片區項目完成時,市場對商用、住宅樓宇等需求或會隨當時的經濟和社會環境而產生變化。凡此種種,必然會影響到發展商的投資風險評估從而在決定出價時趨於保守,不利政府庫房收入。

建議引入階段性履約機制

因此,筆者建議特區政府在片區發展中,考慮引入具彈性的建築規約制度:例如設立階段性履約機制、根據市場供求變化調整完成期限等。此舉將有助於發展商更靈活應對市場變化,降低潛在的投資風險,從而鼓勵發展商作更積極的長遠投資,並進一步提升北都區整體發展的可塑性。

北部都會區作為香港未來的發展主軸,筆者期望政府繼續以靈活、具前瞻性的土地政策和思維,積極推動北都區的開發進程,為香港經濟注入更大動力,為香港市民提供更多機遇。

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