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推動跨境醫療合作 促進灣區融合發展(盧偉國) – 評論文章

立法會近日通過了一項議員議案,主旨是促請特區政府積極推動跨境醫療合作,提高醫療福利可攜性,讓港人享受到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成果。

事實上,目前約有50多萬名港人長期居住在廣東省,對跨境醫療有一定的需求基礎。但若要有效推動跨境醫療合作,便利港人北上發展,兩地相關部門和機構還有不少實質問題需要妥善解決,包括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內的醫療檢測報告互認互通和醫療保險互通互用,以及加快兩地醫療藥物和器械的有序開放和互認等。

在討論如何推動跨境醫療合作的過程中,不少議員似乎側重於探討如何便利在內地港人就診求醫,這固然非常重要。不過,推動跨境醫療合作還有更不容忽視的內容。

首先,是繼續推動兩地醫護人士的交流和合作。香港醫護人手供應向來已十分緊張,今年三月初,在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猛烈衝擊之下,本港醫療系統超負荷運轉,醫護人手顯得捉襟見肘,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抗疫,「香港有求,祖國必應」,除了夜以繼日緊急援建各項醫療和社區隔離設施,又派遣數以百計內地醫護陸續抵港支援抗疫,當中包括了呼吸內科、心血管內科等方面的專家,他們有豐富的新冠病人救治實戰經驗,對於協助香港「減死亡、減重症、減感染」策略的落實極為重要,為香港早日控制疫情增添重要的助力。這安排既體現了祖國對香港的關心關懷,又反映了兩地人民守望相助的同胞之情,實在值得香港各界好好珍惜。

事實證明,在有關各方積極協作下,兩地醫護緊密合作抗疫,有助發揮治病救人的最佳效果。有關各方應總結這方面的寶貴經驗,以廣大病患者的利益為依歸,持續推動兩地醫護人士的交流和合作,在有需要時加強互相支援。本港醫療機構應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開設分院和分校,培訓更多醫護人員,以實現優勢互補,進一步建設大灣區的醫護培訓機制,共同提升兩地的醫療服務水平,造福兩地民眾。

此外,特區政府應該以防疫抗疫為契機,善用本港的創新科技和各種專業服務的優勢,推動跨境醫療專業合作,推廣本港防疫抗疫科技,以及加強與貿發局合作,做好防疫產品及服務買賣雙方的配對工作,將世界最新醫療藥物、技術及投資機遇「引進」大灣區,並協助內地的醫療健康產品「走出去」,締造多贏局面。

刊於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