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善用海岸資源 開發旅遊新熱點(盧偉國) – 評論文章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曾鼓勵香港各界要樹立「香港無處不旅遊」的理念。香港作為國際都市與旅遊樞紐,旅遊業對於帶動本港經濟發展有很大貢獻。特區政府成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促進文體旅三個範疇融合發展。《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在2024年12月發布,提出發展香港作為世界級首選旅遊目的地,落實「無處不旅遊」理念。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宣布,會向香港旅遊發展局撥款12.35億元。特區政府應使則使,投放資源支援旅遊業,是值得肯定和支持的。不過大家應該進一步思考,如何令上述各項政策措施和資源投放發揮最佳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以及如何善用本港的獨特優勢,發展多元化特色旅遊組合呢?

香港不但擁有天然深水港,又擁有1,180公里海岸線和263個島嶼的豐富資源。特區政府應善用這些天賦本錢積極推動發展海上生態旅遊、島嶼旅遊、遊艇旅遊,以及郵輪旅遊等,打造香港成為國際級海上旅遊城市,令旅遊業向多元、高增值方向發展。

首先,特區政府應秉持推動「+旅遊」方向,積極促進旅遊元素與其他產業或領域結合。香港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所需基建設施,發展郵輪旅遊,除了尖沙咀海運大廈,2013年開始運作的啟德郵輪碼頭可容納兩艘全球最大型的郵輪同時停泊,有關方面不但應充分利用啟德郵輪碼頭作為會議展覽和活動用途的場地,更值得思考的是,隨着毗鄰的啟德體育園落成啟用,將極大釋放香港舉辦高規格體育實事和國際級演唱會等娛樂項目的潛力,特區政府應扮演積極促進者和協調者的角色,讓「體育文娛盛事經濟+郵輪旅遊」發揮協同效應,並持續改善啟德一帶的交通、餐飲等配套設施和服務。

其次,特區政府應協助相關業界發揮立體式思維,充分利用本港的海陸空優勢。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系統已於去年11月28日全面啟用,有助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機場管理局於2025年1月公布機場城市發展藍圖,新項目名為SKYTOPIA,圍繞機場島和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及東涌新市鎮之間的海灣,打造世界領先新地標,包括構建藝術產業生態圈、興建亞洲博覽館第二期、設置遊艇度假碼頭和遊艇泊位,並開設香港首個空運鮮活市集,各項目落成後,旅客到香港機場,除了乘坐飛機外,更可乘船出海、觀賞演唱會、參加大嶼山生態旅遊團、品嘗美食等,獲得一站式「玩盡海陸空」體驗。

此外,特區政府應積極協助業界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發展「一程多站」海上旅遊模式。《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等多份規劃文件,都強調大力推動新興海洋旅遊,並明確支持港澳與內地合作開發海島遊和郵輪、遊艇、帆船旅遊。特區政府應聯同灣區各城市全力推進合作,包括簡化郵輪、遊艇及旅客的出入境手續,共同推廣大灣區「一程多站」旅遊品牌。

(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