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北都」全速推進 商界靈活迎新機遇(龍漢標) – 評論文章

在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強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表示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北部都會區(下稱:北都)作為香港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不僅推動本港經濟轉型,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更為港商帶來前所未有之機遇,關鍵在於如何掌握創新思維,靈活應對新形勢。

特區政府計劃在北都試行「片區開發」模式,並已提出三個試點,配合相應產業部署。「片區開發」雖為新詞,概念卻早已存在。1970年代,沙田第一城便採用類似模式:政府透過招標批地,由發展商負責填海、地盤平整及建造工程,部分土地留作發展私人屋苑,其餘則交由政府發展公營房屋及社區設施,形成今日的完善社區。當然,北都整體規模更為龐大,挑戰亦隨之增加。

新加坡創新科技產業發展成績斐然,新建的「裕廊創新區」吸引多間國際企業進駐,背後有賴明確的產業定位,五大區域功能環繞人才培訓、研發、技能提供和未來工廠等主題。

特區政府已清晰劃分北都四大區域,包括高端專業服務及物流樞紐、創新科技地帶、口岸商貿及產業區,以及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並設立北都大學教育城,為商界提供明確的指引。

商界宜配合政府規劃

商界宜配合政府規劃,策略性部署投資。以創新科技地帶的新田科技城為例,約300公頃創科用地與鄰近深圳創科產業產生協同效應。港商宜積極與科技企業合作,建設優質科研設施及完善配套,吸引內地及海外科企進駐,營造理想創科環境。

此外,北都亦可發展為金融服務業的新據點,為創科產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協助科企融資。

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規劃為高端專業服務及物流樞紐,具備優越地理位置,未來將有「港深西部鐵路」連接深圳南山區及前海合作區,境內亦將會包括屯馬線等「三鐵匯聚」,商界可積極投資發展智能物流,創建高效智能物流解決方案,提升區域物流整合效率,強化香港作為區域物流中心的地位。

發展為金融服務業新據點

面對全球城市競爭加劇,北都發展亦應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商界應善用數碼科技及智慧基建,例如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及物聯網技術(IoT),發展智慧交通、智能建築,將創新融入北都規劃發展當中。

此外,推動綠色建築及可持續發展模式,如零碳排放園區及可再生能源技術,既提升環保標準,亦有利吸引國際企業及人才。

達致政府與企業雙贏

北都為長遠策略項目,無可避免會面對市場波動,商界宜保持耐性,以長遠目光進行投資部署。銀行若能適當延長還款期,配合發展所需時間,將有莫大幫助。

此外,商界與政府可探討更靈活的土地支付模式,降低前期開發成本,達致政府與企業雙贏。

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融合

北都片區發展為香港商界帶來重大機遇。片區發展模式的成功關鍵,在於政府與商界充分溝通,確保透明度高,政策保持一致,清晰界定各方職責。

只要政府與商界建立坦誠而有效的合作機制,配合清晰之產業定位,靈活的政策支援,精準的投資部署,北都必能順利發展,帶動全港經濟發展,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融合。

筆者深信,商界若能善用自身經驗、優勢及資源,積極配合北都規劃,與政府攜手合作,定能推動香港長遠繁榮發展,為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作出貢獻。

(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