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立法會的辦公室接到一個來歷不明的電話。
「你好,你有一個快遞未取,如需幫助,請按6字……」
懷着好奇心,助手按下了數字6,隨即是一個普通話的聲音。
「請問你是這個電話號碼的機主嗎?」
「是的。你是……」
「請問小姐貴姓?」
「……」
一番寒暄交談後,對方問助手是不是在今年四月份在上海某商場消費,現欠費人民幣一萬八千元。我和一批同事以免提方式全程聽到雙方對話。待助手回答說經常穿梭於內地及香港後,對方立即說自己是中聯辦委託他們辦事,要求我的助手盡快跟進相關事項,不然就會有相應的法律後果。助手於是「不厭其煩」地問怎麼辦呢?對方表現得非常專業,細心安慰電話旁的助手不用擔心之餘,還不忘確認助手的個人資料,並沒有急着說要付款。助手故作焦急地詢問會有甚麼法律後果,對方依舊非常冷靜地回答她的問題,一步步地確認她的資料,沒有透露要助手立刻付款的意思。十幾分鐘後,助手找了個藉口說想等一會才回撥給他們。對方竟然大張旗鼓打着上海中聯辦的名義,給了助手他所謂的姓名、職員編號、電話等資料。事後,助手再回撥「他」的電話號碼,沒想到電話竟然可以打通,只是無人回應而已。
為甚麼最近電話騙案這麼猖狂?一連幾天,我的立法會辦公室都收到類似的電話。雖然早前立法會秘書處有出信提醒各位職員,但騙徒的猖狂程度有增無減,仍舊大搖大擺地打着中聯辦、內地公安局的名義在香港這個地方放肆。就算新聞大肆報道此類電話騙案,警方極力呼籲市民不要上當受騙,中聯辦也曾說三天內收到約一萬零四百宗香港市民對此類電話騙案的查詢,可惜,截至今天為止,仍舊有市民被騙。
鈴聲令人心寒
回憶數月前,曾有一名市民致電本辦事處諮詢內地的法律情況。他問內地警方是否會通過快遞發送法院傳票。當時給他的回答是內地司法部門在一定的條件下,會以郵遞方式傳送法院傳票給當事人,此傳送方式是通過郵政的掛號信傳送,絕不會通過任何速遞公司傳送法院傳票給當事人。由於得到本處的答覆,該名市民沒有上當受騙。現在回想,事情更加清楚這就是電話騙案的開始。
這些電話騙案實在太誇張了。市民受騙的個案不斷增加,受騙金額已多達一點八億元。就算警方大篇幅地提醒市民不要掉以輕心,但上至學識淵博的教授,下至年過七旬的市民,都敗在這些騙徒的手中。究竟是為甚麼呢?資訊如此發達的香港,為甚麼仍有如此多的市民上當受騙呢?這些騙案是不能被容忍的!由於市民被騙的個案多不勝數,電訊公司出招,在本港所有電訊商提供的流動電話服務,當收到境外來電時都會在號碼前顯示一個「+」號,以便市民識別可疑來電。香港警方亦加強宣傳,不斷提醒市民慎防騙案。不過,這只能是即時的應急方法,長遠計,兩地警方必須跨境合作,以高科技追蹤各處電話來源,方能有效打擊騙案。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