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發揮橋樑作用 推動產業升級(陳祖恒) – 評論文章

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擁有高度國際化、內聯外通等獨特優勢,也具備「引進來、走出去」的豐富經驗。要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和各界要聯手,用好自身的國際化優勢及國際應用場景,將具實力和高質量的內地企業,尤其中小企引進來,透過香港的雙向跳板作為走出去的橋樑,為國家和香港發展不斷增值。

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今年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支持香港「深化國際交往合作」,反映國家高度看重香港獨特的國際化優勢。筆者認為,香港必須充分發揮此優勢,既為香港經濟創造新動能、新增長點,同時為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作更大貢獻。

助內地企業揚帆出海

用好香港的內聯外通和國際化應用場景,將內地各行業的企業、品牌和技術「引進來、走出去」,協助內地各行業的企業揚帆出海,這絕對是香港經濟的重大機遇所在。筆者上月底代表生產力局,在北京出席2025中關村論壇,行程期間考察了內地科企,他們都具備強大的科研和創新能力,但往往出海時可能會遇到水土不服的情況,此時香港的國際化應用場景則大派用場。

例如,生產力局早前與北京一所人工智能企業合作,協助其研發的無人駕駛車輛於香港國際機場落地試用,成功以香港的國際化應用場景,協助技術出海至海外;新加坡、卡塔爾等地機場隨後也有意考慮引入,從而逐步將業務拓展至全球各地。此外,生產力局也與擁有領先觸覺感知技術的北京他山科技合作,研發具有高級傳感功能的移動服務機器人原型,其擁有協作伸縮雙臂、觸覺嗅覺多模態感知計算等技術,以本港的國際化場景,助力該企業將其技術在相關領域應用落地並出海。以上兩個例子,都充分體現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作用,更凸顯香港為國家發展增值的「超級增值人」功能。

為進一步深化香港的「超級增值人」和出海功能,生產力局在京港論壇上與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正式簽署框架合作協議,旨在發揮京港兩地獨特優勢,深化雙方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協同發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及人才交流。同時,生產力局將於4月中旬聯同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及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成立「出海服務中心」,助力內地企業與全球創科資源互聯互通,並利用香港的國際化應用場景,加速產品、技術出海,建立香港與海外生產基地或運營跨國總部業務,推動研發成果和技術轉化,邁向全球市場,冀以香港所長,服務國家出海所需。

吸引中小企落戶香港

需要出海的不只是內地具規模企業,具備龐大發展基數和潛力的內地中小企,也有很大需求。筆者建議,本港招商引資工作除了聚焦龍頭企業外,亦可循引進內地中小企的方針前進。內地擁有超過5,000萬家中小企,涵蓋不同傳統和新興產業。筆者深信,只要能成功吸引內地部分有實力和潛力的中小企落戶香港,所衍生的經濟產值和形成的中小企產業集群,將為香港長遠經濟發展注入大量「活水」。

至於如何吸引更多內地中小企落戶香港,筆者認為,除引進辦和投資推廣署要繼續深化工作外,亦要透過具改革性的思維和措施,把內地中小企引進來。其中,應以行業或省市為切入點,與香港的同鄉會、聯誼會聯手,以及以各行業商會、協會、企業家協會等單位作為媒介,與內地相關部門和行業單位做好深度對接,根據各省市縣的企業和產業之出海需要,提供相應的支援服務和對接,並從中與較具潛力的產業集群和企業做好配對,提升出海成功率。筆者正以河北省為起點,積極推進有關工作,希望帶來成功範例。

事實上,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為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制定了名單,鎖定超過100個產業集群,例如番禺的紡織服裝集群、河北唐山的智能特種機器人集群等。香港可先從各省市縣的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着手,識別各產業集群及企業的出海實際需求,以及了解他們在出海前所遇到的挑戰。據筆者了解,不同集群對出海都有不同的具体需求,例如有產業需要香港作為標準認證基地,也有產業需要香港作為供應鏈管理、研發設計、開拓市場、技術對接、法律和金融專業服務等基地。筆者深信,內地中小企蘊含龐大發展力量,香港既可助內企出海、邁向國際,更是為國家和香港發展增值的重要立足點。

探索新業態 打造品牌效應

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升級轉型,積極探索新產業、新業態,是開拓經濟新增長點的關鍵之一。以紡織業界為例,行業積極結合創科改造升級,推動行業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轉型,包括有廠家申請特區政府的「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建立智能生產線,既提升生產效率,同時減低生產和人力成本。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應繼續優化各項資助計劃,鼓勵廠家結合智能製造和「香港製造」品牌,在港建立較高增值、小批量或客製化生產的智能生產線,以及從事具創新元素的研發和設計工作,為傳統優勢產業增值。

發展品牌是帶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的重中之重。以去年底圓滿舉行的首屆「香港時裝薈」為例,活動共吸引超過16萬人次參與,涵蓋來自25個國家或地區的業界人士、設計師、名人、政商界及國際品牌代表,彰顯香港作為亞洲的國際紡織時裝樞紐的定位,既幫助本地品牌亮相國際舞台,同時幫助內地品牌出海,更吸引和匯聚海外各大品牌,其中更有東盟品牌在「時裝薈」後決定落戶香港發展業務和品牌,為經濟發展帶來多重裨益。

隨着去年施政報告宣布將「時裝薈」發展為年度盛事,筆者期望,「時裝薈」未來能辦得更國際化和盛事化,並藉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為業界帶來更多生意和商機,搞旺香港經濟。

刊於文匯報